大北、小北:因明、清兩朝城墻大北門,小北門在此而得名。
文明路:清代時,廣州老城墻建有文明門而得名,1922年因擴建馬路拆去城門。
朝天路:宋代廣州的西城門為朝天門而得名。
南關:清代廣州南門之一——永清門之南故名。
大東門:曾為城府東門而得名。
都府街:現省府南面、市府東面的正南路都府街,是羊城自古以來的行政中心所在地,歷代的最高權力機關就在這一帶。
德政路:路南原為清代番禺縣衙門,以表示官府衙門要行德政,有德于老百姓之意。
法政路:因昔日法政學堂在此而得名。
倉邊路:以前鐵稅、鹽稅為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,走私鐵、鹽是要殺頭的。所以食鹽由官府統管,倉邊路一帶以前就是鹽倉所在。
署前街:因舊時廣州警察署在此而得名。
萬福路:明、清時為廣州城南,附近有萬福橋而得名。1919年擴路時城墻拆去,萬福橋也沒有了。
四牌樓:因明代時建有惠愛坊、孝友坊、忠賢坊、貞烈坊四座牌坊而得名。1954年改名為解放中路,但不少廣州人仍習慣稱四牌樓。
六榕路、光孝路、長壽路:分別因六榕寺、光孝寺、長壽寺而得名。
盤福路:此地原有一廟叫戒壇廟,戒壇廟所在地稱為福地。盤者,回旋盤繞之意,當時有一街道盤繞福地四周,故稱盤福路。
廟前直街:因路北有東山廟而得名。
淘金坑:相傳是古代淘金的地方。
增埗:原來這里是個河灘,漁民常在此曬罾(一種方形漁網),所以叫罾埗,后來改稱增埗。
花地:初名“花埭”,埭即土堰之意,此地人以種植花卉為生,清代取名花地。
光復路:為紀念辛亥革命以“光復河山”之意。
解放路:原名為中華路,1951年“八一”建軍節更名為解放路。
在這里,遇見最美麗的五山;在這里,遇見最便利的五山;在這里,遇見最真實的五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