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上幾天班,
清明小長假就要來了!
要是你夠膽,
請三天假就能拼8天假期了!
假期不論你是出游、掃墓,
都要提醒你,
假期期間可會連日下雨和冷空氣,
交通壓力也會是平時6倍,
大家可要防雨防感冒,注意避堵!
天氣
清明前天氣不錯
開春以來廣州的天氣一直很不錯,沒怎么下雨,反倒天氣晴朗,陽光燦爛。而好天氣會持續到清明假期前夕。
(圖自廣州日報)
清明假期急降6℃,跌破20℃
盡管最近幾天天氣比較悶熱,已經讓人嗅到夏天的味道,但冷空氣正在集結,準備南下。根據早前廣東省氣象臺預報,?未來10天將有兩波新冷空氣要來。4月5日,受冷空氣影響,我省有一次明顯的降水過程。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”,從整個節氣來看,清明有雨的日子稍多一些。廣州在1961年~2016年這55年里,清明節氣雨日達到51.9%。今年看來又要應驗了。
未來10天(3月31日至4月9日)江漢、江淮、江南、華南中北部及西南地區東部等地區都有降雨。降雨地區除華南、江南中南部等地降水仍偏少之外,其余大部地區累積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2-6成。主要降水時段3-5日。
廣州在最近已經很有夏天的味道,可想要一舉入夏,這股冷空氣不答應。隨著強冷空氣南下,4月6日廣州將有較明顯降溫,最高氣溫下降6℃左右。4月7日氣溫會進一步下降,最高氣溫跌至20℃以下。這次冷空氣過程雖然沒辦法讓我們一下回到冬天,但是最近那么熱,到時冷熱變化還是很明顯,要注意穿夠衣服。另外到時廣州也會有陣雨,外出的市民還要留心防雷。
(圖自廣州日報)
塞車
廣東從4月4日下午就會開始堵了
高德地圖聯合全國80多家交通管理部門30日聯合發布了《2018清明小長假出行預測報告》。報告指出,去程、返程高峰的交通壓力均是平日的2倍左右,最高在4月7日17時-18日,可達平日6倍,整體交通擁堵呈現駝峰型,至4月8日開始逐漸緩解。
而在廣東,根據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29日消息稱,廣東大部分地區有“行正清”的風俗習慣,即選擇清明節當天掃墓祭祖。因此,居住于珠三角地區需返鄉掃墓的群眾將會選擇4月4日晚出行,同時,4月4日晚24時為高速公路免費通行起始時間,選擇夜間出行的群眾會有所增加。
綜合以上因素,省交管局預測廣東省清明高速公路出行高峰為4月4日17時至4月5日15時。4月7日為假期最后一天,絕大部分群眾選擇該日返程,并盡可能趕在4月7日24時高速免費通行截止前到達,故預測返程擁堵高峰時段為4月7日15時至23時。
(圖自廣州日報)
注意避開這些易堵路段
根據歷年來廣東省清明假期的出行特點,車流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往返粵東粵西方向。小假期內,廣東哪些路段和站點會擁堵?根據高德地圖數據分析:
這些路段容易較嚴重擁堵,盡量避開:
莞佛與沿江高速虎門大橋、
長深高速金龍大道、
沈海高速廣州支線沙貝立交、
京港澳高速廣汕公路出入口、
華南快速石門堂隧道、
京港澳高速五點梅立交、
沈海高速司前共和路段、
潮莞高速瀝林服務區路段、
沈海高速陽江服務區路段、
深汕高速鲘門隧道等路段
這些收費站容易出現排隊現象:
深圳大梅沙收費站、
清遠逕口收費站、
清遠西收費站、
湛江徐城收費站、
深圳龍崗收費站等。
這些景區人多熱門:
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、
東莞松山湖風景區、
惠州羅浮山風景區、
廣州白云山風景區、
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
假期第一天最容易發生事故
雖然是老生常談,但還是要提醒一句:上路小心!因為從廣東省近幾年清明假期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形態來看,假期第1天發生的事故最多;從事故發生的地域來看,清遠、東莞、江門、湛江和云浮為事故多發地區;從事故涉及的車型來看,小微型客車、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的事故占比最高。
掃墓
太好了!各大墓園提供接送班車
根據廣州警方30日發布,預計清明節當天及前后的休息日,廣州市將有大批群眾前往拜祭場所掃墓,銀河公墓、銀河園、火葬場骨灰樓、中華永久墓園、白云山思園以及西朗德安樓等拜祭場所為主要拜祭地點。4月5、6、7、14、15、21、22日的7至17時,,無關車輛請繞道行駛。
根據廣州民政消息,今年清明期間,將會繼續推行送骨灰上門的便民服務,市銀河公墓等主要祭掃場所搭建臨時祭掃棚,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服務。
同時增設清明專線,各大墓園提供接送班車,建議市民群眾盡量選擇公交、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拜祭,減少自駕車和共享單車前往,以免出現交通擁堵的現象。并按有關規定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搭乘各類公共交通工具。
(圖自廣州日報)
出游
到珠海長隆、英德、從化都有直達線路
清明將至,如約巴士將首次開行廣州東站至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的“如約旅游”專線,以及英西峰林、從化星溪村、楊梅坑和尋皇大草原等徒步旅游線路,平均每日發班約2車次。想趁假期出游的市民,可關注“如約城際巴士”微信公眾號購票。
另外,還有廣州體育西路地鐵站往返深圳灣口岸,廣州南至大瀝客運站、官窯客運站、里水客運站及廣州長隆的線路,大家假期間想出游又有更便利的方式了。
來源:廣州參考
部分資料據@廣州天氣、廣州民政
【類別 轉載】